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服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提高IT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许多组织开始关注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ISO20000认证是一种国际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建立和改进IT服务管理体系,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高质量IT服务。
ISO20000认证的用途广泛,适用于各类IT服务提供者。无论是内部的IT部门还是外部的服务提供商,都可以通过ISO20000认证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例如,IT服务外包商可以通过ISO20000认证向客户交付标准化的服务,彰显自身的IT服务能力。而IT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则可以通过ISO20000认证来提供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标准化服务和持续支持。
在申请ISO20000认证之前,进行充分细致的调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调研工作有助于梳理组织内IT服务管理现状,提高全员认证意识,并对认证工作的重视程度起到积极作用。调研阶段主要偏重于现状的了解和梳理,不过多地进行与ISO20000标准条款的对比。而差距分析阶段则主要立足于ISO20000标准,通过比较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查找出组织现状和ISO20000标准中各条款的差距,并制定改进课题。
ISO20000的新版标准已于2018年9月15日正式发布,新版本在术语、定义等内容上产生了一些变化。新版标准的变化方向和高阶结构与其他新版ISO管理体系标准相一致,这为组织在多个管理体系之间的整合提供了便利。总体来看,ISO20000和其他IT服务管理标准都是面向服务的,具体的标准化内容都是服务的方法和过程。不同之处在于ISO20000主要关注IT服务的关键过程,实现服务运营的标准化,并提供有效的IT服务满足业务需求。
ISO20000认证的收费标准是根据体系覆盖人数来收费的。体系覆盖人数可以小于等于企业总人数,一般按照不同规模来区分收费。小规模企业一般指50人以下,中等规模企业指50-500人,大规模企业指500人以上。申请ISO20000认证前,企业需要运行3个月的体系文件,并进行一次内审和管理评审,才能提交给审核方。
ISO20000认证的实施流程包括差距分析、体系培训、分配职责、体系运行、内审和管理评审等步骤。差距分析阶段通过对比组织现状和ISO20000标准的差距,确定改进课题。体系培训阶段是为了提高全员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够按照标准要求履行职责。分配职责阶段是为了明确每个成员在认证过程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体系运行阶段是认证的核心内容,组织需要按照ISO20000标准要求进行服务管理和运营。内审和管理评审阶段是为了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通过申请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组织可以提升IT服务管理水平,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ISO20000认证的用途广泛,适用于各类IT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研和差距分析,组织可以了解现状并制定改进课题。认证的实施流程和收费标准也需要组织充分了解和准备。
参考资料:
- ISO/IEC 20000-1: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rvice management - Part 1: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 《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 1部分:通用要求》
- ISO/IEC 20000-1:201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rvice management - Part 1: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 ISO/IEC 20000-2:201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rvice management - Part 2: 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