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气凝胶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种应用场景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然而,由于其复杂的结构需求,传统制造工艺难以满足精细化生产的要求。为此,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MSP)策略的出现,为气凝胶的高效精准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前景,解析其在隔热、环境处理及医疗设备等领域中的潜在价值。
气凝胶作为一种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材料,以其超低密度和高比表面积而闻名,在隔热、隔音、环境处理、储能器件以及医疗设备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气凝胶的应用场景变得愈发复杂,其结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传统的制造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而对新型制造技术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
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MSP)策略的出现
为了解决气凝胶复杂结构的制造难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张学同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MSP)策略。这一策略不仅可以在纳米尺度上精确控制气凝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复杂三维立体结构的高效制造。
在MSP策略中,研究人员利用去质子化的凯夫拉纳米纤维(KNF)分散液作为打印墨水,通过合理设计的微凝胶作为辅助基质,采用挤出式3D打印技术,将KNF墨水按照预设的结构逐层沉积在微凝胶基质中。随后,通过基质去除、溶剂交换和超临界CO2干燥的工艺,获得了由随机缠结的纳米纤维组成的3D打印凯夫拉气凝胶(3D-KA)。
这一过程中,微凝胶基质不仅起到了支撑尚未完全凝胶化的KNF线条的作用,还确保了打印过程中线条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通过调整墨水的流变性能及针头的移动速度等参数,研究人员能够精准控制打印线条的尺寸和形貌,从而确保气凝胶的最终结构达到设计要求。
MSP策略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气凝胶制造方法相比,MSP策略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首先,得益于微凝胶基质的辅助作用,挤出打印方法对墨水的流变性要求大大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打印速度。实际操作中,MSP策略的打印速度可达到每秒167毫米,远远高于传统技术的打印速度(通常小于每秒20毫米)。这种高速打印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气凝胶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其次,MSP策略具有极高的材料适应性。通过使用不同的前驱体墨水,研究人员可以将该策略应用于多种类型的气凝胶制造中,包括有机气凝胶(如纤维素、海藻酸盐、壳聚糖)、无机气凝胶(如石墨烯、MXene、二氧化硅)以及无机-有机复合气凝胶(如石墨烯/纤维素、MXene/海藻酸盐、二氧化硅/壳聚糖)。无论是何种材料,MSP策略都能够确保最终制备的气凝胶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和丰富的内部孔隙。
凯夫拉气凝胶在隔热和低温防护中的应用
为了验证MSP策略的实际应用潜力,研究团队特别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凯夫拉气凝胶绝热组件(3D-KAI),用于无人机电池的低温防护。在实际应用测试中,安装了3D-KAI的无人机电池在低至-30摄氏度的环境下,放电容量达到2217 mAh,比未安装3D-KAI的电池放电容量高出26%。这一显著的性能提升表明,3D-KAI能够有效保护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维持其正常工作。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验证了MSP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还展示了气凝胶在低温防护领域的巨大潜力。未来,这种定制化的气凝胶组件还可以推广应用到更多需要高效隔热保温的设备和场景中。
MSP策略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策略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凝胶在各种高科技领域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MSP策略提供了一种灵活、高效的制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领域对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MSP策略的推广应用还将进一步推动气凝胶材料的发展,促使更多新型材料进入市场,为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环境保护以及医疗健康等行业带来新的突破。
微凝胶辅助悬浮打印策略作为一种先进的气凝胶制造技术,不仅解决了复杂结构的制造难题,还为未来的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气凝胶的应用前景将变得更加广阔。